~美丽的布达拉宫~

文末有彩蛋

批判()性()思()考()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又做了一个实验。

我这个人总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当自己内心里突然出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想法时,我就会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做一个亲身实验,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个特点对于我个人来说是福是祸,但每当想起能够控制自己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觉的特别酷。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互联网有几大产品几乎占据了我们全部的生活,对我个人感触最大的就是抖音微信

17年因为追中国有嘻哈节目,了解到抖音这个产品,那个时候抖音还没有19年这么火,但当时它们的内容以及推荐策略足以让我在卫生间的马桶上呆一个多小时(如果不是公共区域可能会更长)。

你要知道人对一个东西上瘾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为不知不觉一天就会过去,而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想到这内心不免会有一些愧疚感(应该很多人都会这样的感觉吧)。那个时候我想办法就强制把抖音卸载了,幸亏我是一个自控力还算可以的人,算是没有在这个产品上荒废太多时光(但其实后来才发现,在这个产品里其实可以有很多价值可以挖掘,不仅可以带货,也可以用来学习专业领域知识)。

而微信则非常不同,这个伴随移动互联网崛起的社交软件一直在不断的侵蚀我们,从一开始的即时通讯,语音聊天,微信群,图片聊天,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支付,搜一搜(再看),到现在的圈子和朋友圈图文评论,微信生态几乎可以满足我们一天大部分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讲可能觉得这样挺好的,我们不需要在不同需求之间来回切换软件,整个工作和生活可能都觉得高效了起来,但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在没有离开京东数科之前,曾经有段时间我一直处于被微信引导的状态。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发现几乎只要有碎片时间就会去刷朋友圈,去看公众号的推送文章。

当你通过微信这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涨见识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朋友都是能力圈周边的人,你的朋友圈也因为各种屏蔽功能只能让你看到你想看的东西,而公众号的推送一般都是我们主动关注的领域(但通常一般主动关注公众号有80%对我个人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干扰知识,这可能也是微信团队退出搜一搜看一看两个功能的主要原因吧)。

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打开微信去消耗碎片时间,而几乎很难得到一些真正有价值成体系的知识(所以关注我公众号的兄弟们如果觉得内容没有给自己带来价值我是非常建议取关的,如果给您带来价值了可以点个在看,因为这样我的推送不会干扰到您,也可以给有需要的同学带来便利)。

讲了这么多废话,我做的小实验其实就是关闭朋友圈公众号取关,通过这种主动屏蔽的方式来改变以前被微信生态绑定的习惯和状态。 其实很佩服微信的产品,很多功能其实都是插拔式的,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关闭某些功能,所以在关闭朋友圈后丝毫不会影响微信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可能会有人有很多疑虑,这其实也是我这半年的思考和写该篇文章的原因,因为当我从这些碎片化的内容中剥离出来后,我能够更加聚焦到自己想关注的内容上来,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

写这篇文章主要想通过自己的一些思考,来不断优化自己的成长路径,同时也希望能对大家有一定帮助。

接下来,我会从工作,生活,运动,理财几个方面来分享一下我这大半年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工作

我是15年毕业的,去年6月底从老东家(也是第一家公司)出来的,我很幸运在一毕业能够进入一个大企业进行学习和成长,也很幸运能够加入一个比较好的团队和各种优秀的同事一起共事,这让我在整个职业生涯初期得到了飞速的成长,当然这里要非常感谢三位老领导:超哥,郑老板,还有一位可算是我的职业生涯的启蒙老师波哥。

有的人可能会说,都9012年了,整个经济周期都从十年缩短到3-5年了,还能在一家互联公司呆4年,可真是"兄弟"啊。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螺旋式成长的,在过去的四年中的确会有成长瓶颈点而有想出去的想法,但考虑到自己的职业履历后都打消这种念头了,幸运的是,通常这个时候都会找到新成长途径(也多亏有个好领导),不至于让自己四年重复了一年的工作。

所以,就有了在去年中旬离开的这件事。

其实在当时老板们对我都很好,而且整体待遇也相当不错,只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在相对舒适的环境里成长确实受限了些,而且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很多决策和思考会形成一定的固有模式,这对于一个发散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

认清自己的现状和期望后,便十分果断的离开了。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当年在数科时有个要好的小伙伴,后来去了鹅厂,各种怂恿我出去看看,说出来后机会很多,认知也会提升很多,而我的内心其实也是非常认同的,事实也证明早出来其实是非常明智的,甚至有时在想如果我早一年出来的话,又会是怎样的。

在工作这件事上,前期我的想法是很简单的,因为我主要追求的是个人成长,只需要自己努力工作,自己快速成长,至于钱的事情可能也没怎么考虑(如果遇到好领导,你的努力老板不会看不见的),并且刚毕业的前几年,我们往往是不那么缺钱的,更缺的是一些技能和经验,毕竟这两者才是未来个人价值的基础。

但其实在后面的时间,你会发现钱越来越重要了,因为我们不断面临着买房,结婚以及身体上的压力,而此时并不一定是领导或者公司给你的报酬幅度降低了,而可能是你所处的大环境限制了你所拿到的报酬。

所以,择机选择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方向去继续努力也不失为一种良策,这就好比在2018-2019年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依然保持着高速的成长,那我们要是能够选择一个好的企业,努力工作,闷声发大财不也挺香么(不过也需要谨慎,好的企业不一定一直好,也不容易选择),毕竟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品质生活(这不得是用钱来换么),前者通常来讲只要个人自驱力强,很容易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而后者在职业生涯中往往需要依靠自身努力和所处的企业大环境,两者缺一都很难实现(当然也不排除那些不怎么努力但是运气绝佳的人)。

看到这里的人,或许会有些好奇,我换到了什么企业,做什么工作。

实际上,从数科离开后,我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还是做运维相关的事,但不同的是在创业公司的整个基础设施都是云化的,在未来整个云计算的大背景,做和云相关的东西至少不会掉队,另外整个运维体系化建设还很原始,正好可以将这几年经历过的也都落地一次,从零将整个运维体系闭环走通(实际上在任何工作中,整个生态或商业闭环的能力其实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公司的产品更多是面向Z世代人群的,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史告诉我未来的战场是面向年轻人市场的,所以接触接触年轻人们的世界我觉的对于我们这个当叔叔年级的人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就像一个B站年会会对它的市值造成那么大影响,我们得去学着理解年轻人的世界不是吗?

在工作这块我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 1.如果你是有想法,自驱力较强的人,没必要为了履历呆够3-5年,外面的世界很大(没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并且这个世界正在微服务
  • 2.选择一个"有未来"的企业(即坡道够长)
  • 3.尽可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和能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不要一味追求利益),并持续下去

所以,我目前来说还是做着我比较喜欢的运维相关的工作(Ops也好,DevOps也罢,亦或者是SRE),本质的内容还是帮助业务快速发展,但其实可能会更多的从技术、运营,甚至营销等多方面来辅助工作执行。

生活

生活上我一直是一个不太讲究的人,但也时常会有一些比较喜欢的东西或者想要去体验的事情,虽然很多东西最后都是浅尝辄止,但是不去尝试,又如何知道自己曾经心心念的东西为何般。

所以说,人嘛,在生活中总得有一个比较喜欢的事情去做。

比如说曾经的我,工作就是我全部的生活,不仅仅是工作能够带来给我成就感,还有重要一点是,任何我们想象中美好的生活都是需要很多成本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

而现在我也会在空闲时间适当的去看一些可以引发思考的节目,电视剧,甚至为了想了解年轻人的世界而去关注一些娱乐节目。

同时,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之外的时间定期去咖啡馆学习,一起共同成长。

不得不说家附近有咖啡馆真的是相当方便,通常在星巴克之类的咖啡馆长坐的人大部分都是来学习的,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抱着电脑或者书本在做自己的事,点一杯咖啡,戴一个耳机,自己尽情做自己的事就好。虽然可能这样下来整个开销大了,但其实做事的效率却是很高的,这种高效和快速的成长是无法用金钱的成本来衡量的,因为说不定哪天老板就突然给加薪了呢。

对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还给自己找了个事,学架子鼓,这件事情可算得上从小一直心心念的东西了,但迫于经济和地域条件一直未曾尝试,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学会,能学多久,但我还是发自内心的比较喜欢摇滚,比较喜欢这个乐器,希望2020年能够有一定的成绩。

运动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的目的又是不断去探知这个世界,所以健康的身体就成为了最基础的保障,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我在大学时期刚开始跑步时也是为了不感冒(每次感冒就会鼻炎),直到后面真正爱上了跑步,就会开心也跑,痛苦也跑。

所以在19年年初和跑团的兄弟们定了契约之后,基本在每个月都会去争取完成100km的任务(只有7月差了5km,到新公司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加了个夜班)。

19年单月跑量

遗憾的是,19年没有参加过马拉松(北马没中签),而越野跑也仅跑过一个50km和一个打5折的50km。

不过,令我比较兴奋的是,以前动不动各种腰痛,颈椎痛,基本很少出现了,以前买的电脑桌自从换工作后也没在用过,我想这可能也是坚持定量运动一个最大的好处吧。

另外,去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挑战崇礼168KM的越野跑,不过因为工作的事情无法参赛,今年提前规划了赛事,如果不出意外会跑完TNF100和崇礼130KM两个越野赛事。其他赛事估计看运气和时间吧,日常的运动量打算继续保持至少100km的跑量(不过1月应该不行了,春节要进藏,不能瞎蹦跶)。

20年会继续坚持运动,毕竟健康的身体,好看的身材大家都想拥有。

理财

理财这件事情是我在过去一年都是比较重视的,但也仅限于基金和股票理财。

大家都说2018-2019是这几年市场最低迷的两年,的确整个经济的波动在金融市场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我所持仓的理财标的物也是有赔有赚,基金整体上来讲还算不错,所以也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心路历程。

我是怎么开始有理财意识的呢?

源于大学时期,由于我就读的是财经院校,并且会学习金融类相关课程(也会学习支付相关的东西),有老师就教导我们要有才,也要有财,基本上从那个时候就慢慢培养了自己的理财意识(老师会让我们去买余额宝之类的产品来辅助学习支付工具)。

刚开始毕业那会,会选一些类似P2P理财之类的产品,基本上年化可以保持在4%-6%之间,通常情况会把每个月工资的一部分放进去,直到后来P2P产品的不断倒台,才完全从里面抽出来。

但是抽出来后会发现,那点钱放在银行账户里收益太低,拿出来又不足以去购买其他资产,索性就找到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让帮忙指导下基金理财,后来也就入了基金理财的坑,到目前为止整体的基金理财平均收益可以保持在10%左右,个人觉得还算是可以的。

天天基金上的持仓收益

支付宝上的持仓收益

其中图1中可以看到我个人的持仓年涨幅为18.77%,而沪深300的涨幅为36.07%,由于我买的都是股票型基金,所以也就意味着在去年一年整个A股市场基本是属于稳定上升状态的,这也就是我在工作总结中说的外面的环境没想像的那么好,但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

因为不论市场好坏,总有一些东西是必须品,也总会存在一些持续上升的价值系统。

在过去大半年基金理财的收益还算不错后,我开始向几位小伙伴推荐,从前几天来看小伙伴们的基金理财收益也基本达到7%-10%左右,这也是促使我想要写这个总结的动力。

在经历过两年多的基金理财后,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点:

  • 1.选一只蓝筹鸡,至于如何选鸡,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门外汉如何选鸡
  • 2.设置每月投资资金的5%-10%到定投中,并坚持下去
  • 3.以月或周为单位进行复盘,进行适当调仓

最重要的我认为属于选鸡,因为通常整个基金背后的管理是较为复杂的,一般基金背后的团队和投资物都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所以前期选好一只基金后,基本上持续定投,只需等待复利效应了。

股票投资我是投了A股,港股和美股的,基本上各自都有盈亏,美股整体上是亏损的,下面来说说我这一年在股票上学到东西。

A股我在年初是买了几家公司的,其中包括了京东方A苏宁易购达华智能等。

买这几只股票是因为看好5G,智能时代和新零售市场,结果却发现在不断的跌,后来在合适的点不断清仓,最终基本全部撤离(苏宁易购还剩了点),后来总结的一点就是虽然整个5G和智能时代可能是未来的方向,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或者商业化方案不成熟,对应的股票并不能在当时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再加上前期自己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炒股的,希望能在实践中学习并保留资产,所以就做了快速止损的操作。

不过从现在来看,那几只股票到现在为止都是涨的(也再一次说明2019年市场没有太差).

港股过去一年买卖过几家,比较出名的有新东方在线,美团,小米,呷哺呷哺

新东方在线我看中的是当前的K12领域,并且有母公司新东方已经在美股上市,线下资源较为丰富,在移动互联网+短视频的双重作用下,新东方在线应该不会太差,事实也证明了它非常不错(我当时10港币买的最后11港币卖出,当前是25港币😅)。

美团是因为属于互联网新股,并且属于占领整个年轻人生活生态的一家公司,在整个懒人时代,美团外卖着实帮助了很多年轻人,想着整体的价值逻辑和我的认知逻辑比较相符,所以也买卖了一波(50港币买入,60港币卖出,当前是111港元😓)。

现在持仓的还有小米和呷哺呷哺,不要问我为什么那么快就轻易卖了前两只股票,当然和自己的认知有一定关系,但其实更多在于子弹不够吧,还是前面提到的逻辑,我比较看好智能时代,而小米的整个生态规划都是相当符合我的认知的,所以为了能够赶时机重仓小米,在前两只还不赔的情况下作了快速调仓,然而小米却一度让它的股民失望,其实原因还是在于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不具备,导致当下的反应比较疲,不过从当前的状态来看,也算是还不错(目前持仓收益40%左右,而且我相信它会继续上涨)。

呷哺呷哺,想必在北京的小伙伴都比较熟悉,一个时尚小火锅,当年没毕业时,就听一位老师说过呷哺呷哺,后来这几年也经常去吃,在时尚火锅里算是性价比比较高的,后来开始炒股后一直关注该股票,直到后来到达心里认为的底部价格后开始入仓(当前收益30%左右)。

美股过去一年买卖的比较多,当然也赔的比较多,当前还持有的欧朋、趣店、蔚来、蘑菇街、如涵控股、京东,不过因为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现在几乎全部清仓。

美股是最开始玩的,最早是因为在京东工作(讲真,当时看到京东做的很多事情,觉得都特别有价值),就开始买卖自家的股票,但后来发生一些列乌龙事件,在去年年初市值暴跌(最低19刀),不过到现在整个价值也算平稳(40刀)。

蔚来是看好电动汽车,毕竟属于国产领域的特斯拉,个人觉得在电动车市场,还算是相当不错的。如涵控股是看好整个网红电商经济,经济的本质是交易,而整个电商经济中除了品牌效益之外通过网红带货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模式(这个其实和当前的直播带货我认为是一套逻辑),而这两只股票都因为曾经跌到太低,心里接受不了而在初涨时出仓,当前价格都远超于当时卖出价格。

剩下的几只股票均为无脑买入,为啥叫无脑买入呢,就是关注了几天股票,发现跌了很多,个人感觉应该可以抄底了,但往往我们个人投资者是无法判断低点的,所以整个美股市场当前整体还是赔着。

从过去一年的股票交易经历中,我也总结了几点:

  • 永远不要抄底,因为散户永远不知道低点在哪里
  • 炒股过程中逻辑>股票指标>股票相关数据>财报结论
  • 要努力工作,先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池
  • 普通人炒股还是要关注价值投资

最后,一句话总结就是"你赚的前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赔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还不太了解这个世界".


过去的半年,不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其他方面对我来说都算得上收获颇丰,希望把这些思考和感受写下来来不断鞭策自己,同时希望2020年能够更上一层路。

也希望有志青年(技术从业者,理财爱好者,跑步爱好者)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知识星球

公众号

看到这了,领个红包再走吧